十堰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
首页 | 学校 | 学生 | 教师 | 家长 | 研修 | 影音 | 资源 | 图库 | 问卷 | 博客
党建 | 制度 | 通知 | 作文 | 语文 | 数学 | 书画 | OA | 留言 | 安全 | 家校
 v 您现在的位置: 十堰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 >> 图书 >> 教育文摘 >> 正文
今天是:
 
 

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理性追问

——从哲学视角审视职业“相遇”命题
作者:杨海波    图书来源:转载    点击数:1277    更新时间:2013-4-2

教师自主专业发展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是创造力和教育智慧的可持续发展,是教师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的精神追求,是教师拒绝平庸、超越自我的内涵式发展。?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生命是一次旅行,“与谁相遇”是如此的重要。从教师个人角度出发,在教育哲学视角下审视“相遇”,不难发现,教师自主专业发展之路上有三个最重要的“相遇”,那就是与职业的相遇、与学生的相遇、与自我的相遇。与许,我们在漫漫一生之中都在期待与以上三者的“美丽相遇”。

现状:“不遇”、“偶遇”、“陌生”

当下,以自主自觉的状态行走在专业发展之路上的教师,为数并不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与职业“不遇”:教育信仰缺失。

在一些教师心目中,职业是个“饭碗”——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为了拿一份工资,辛辛苦苦工作,业余时间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就行。为了生存而工作,为了工作而工作,提示了教师教育信念缺失,教育信仰出现危机。

教师教育信仰产生危机,一是因功利主义价值观泛滥,使部分教师以金钱、物质作为自己的信仰;二是在当前教育评价体制下,教师重学生知识的掌握、智力的发展,忽视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及人文素养的培养,所谓的“教育教学成绩”(通常表现为量化的分数)成为教师追求的目标;三是教师工作紧张,任务繁重,身心俱疲,没有闲暇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被世俗琐事包围,业余爱好贫乏,甚至于有些教师的精神世界近乎苍白。

教师失去了教育信仰,导致其在精神意义上与职业的“不遇”,并直接导致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捕捉不到思想的火花,听不见精神探索的惊雷,见不到人性的伟岸,感受不到教师人格的魅力。

2、与学生“偶遇”:教学智慧缺席。

功利性教育价值取向,阻碍了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让教师失去了宁静的内心世界,在浮躁与忙碌中,有的当起了教参中标准答案的“搬运工”,有的当起了有偿家教的“钟点工”,他们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师生关系朝着异化、淡化的方向发展。

因为教育智慧的缺席,教师与学生必将只有一种“偶遇”,教师不能给予学生应有的人文关怀与心灵启迪,更不要提在学生的一生中有什么精神引领的地位和深远影响了。

3、对自己“陌生”:自我定位迷茫。

教师需要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可是不少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规划,找不到自主专业发展的“路线图”,对专业发展的前景和成果没有预期或觉得前景迷茫,看不到前进的目标,失去了努力的方向,自己成了自己“最熟悉的陌生人”。如此,怎能调动工作的积极性,增强工作、学习的内驱力和原动力呢?

回应:安顿、直面、发现

从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现状出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作出回应:

一、与职业的相遇:安顿“自由的灵魂”

一位学者曾说,教师有三种不同的境界:职业—事业—志业。三种境界代表了教师对自身职业境界的理解与超越。志业是最高境界,意味着他在职业中寻找到了认同感,找到了激情和信心;怀着对教育的忠诚,对学生的热爱,怀着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追寻自己的教育理想,书写教育人生的生命轨迹,最终达到个体精神世界的升华,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有了这样境界的教师,会把职业当作安顿自己灵魂的所在,在职业生涯中找寻迈向自由王国的理想境界。

有人把职业当作饭碗,但如果仅仅是为了挣钱糊口,从而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劳作中失去自我,不重视内心的需要,将职业变成了一条流水线,失去了创造性、灵性,那是非常悲哀的事。我们如果不能改变周围的环境,就应改变自己的心态,让教师成为自己理想中的职业。

教师如何才能安顿自己那追求自由的教育灵魂,以下两点至关重要。

1、坚定教育信念,提高职业认同感。

所谓教育信念,是教育者信奉与坚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教师是否有坚定的教育信念,决定了他是一个人云亦云的教书匠,还是能成长为一名关注“人”的教育专家。教师有了坚定的教育信念,才能拥有教育的胆识与底气,才能拥有教育的自信与从容。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信念——这是学校里最宝贵的东西”。他坚信:“人生下来,并不是为了像无人问津的尘埃那样无影无踪地消失。人生下来是为了自己身后留下痕迹——永久的痕迹。”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教育事业,留下了一个教育家的独特痕迹。陶行知、魏书生等许多教育专家、优秀教师正是有了坚定的教育信念,才能做到心无旁骛地追求教育理想,不断地超越自我。

2、提升教育智慧,培育职业幸福力。

所谓幸福力,就是感受和创造幸福的能力。

有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职业辛苦清贫、单调乏味。这是正常的,因为现实的确如此。但如果因此而叫苦连天、牢骚满腹、消极悲观、整天抱怨,那就活得太痛苦了。我们应以积极地心态面对人生,面对教师生涯。如果不能改变大环境,我们就改变自己,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形成较理想的工作小环境,去追寻自己的职业幸福。当然,追求职业幸福并不意味着只为了所谓的教学业绩(如冷冰冰的分数),而不注重教学艺术,无视学生的生存状态、生命质量。我们应爱生活、爱家人、爱自己、爱学生,学会悦纳,常怀感恩之心,做一个始终在路上的“行者”,在不断学习中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培养出理想的学生,使他们具有善良的人性、独立的人格、自由的心灵和丰盈的精神世界。这样,我们才能做到教学相长,在与学生共同发展、每天进步一点点的过程中,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提升自己的职业幸福力。

二、与学生的相遇:直面“童年的倒影”

有首歌唱道:“遇上你是我的缘,守望你是我的歌”。教师有幸与学生相遇,陪伴他们的童年,就要干好这个“良心活儿”,不误人子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出自己崇拜的学生,不亦乐乎!曾带一个班四到六年级3年,在他们毕业的时候,我写下了15000字长文《离别是为了更好的相逢》,回忆我们相处期间的故事,祝福他们看到远方更多更美的风景。心理学上有个词叫“重要他人”,学生就是我们教育人生之中的重要他人,善待他们就是善待自己。

学生是弟子,也应是朋友,我们更应将他们看作自己“童年的倒影”。成年人可能都有这样的时刻——真想一梦跌回童年里,然而童年已是一副再也不能进入的画面。教师的幸运就在于,我们每天面对儿童,面对童年,面对童心。我们在儿童的世界里,完全可以成为其中的一员,从他们身上看见自己的童年——虽然我们已远远地走出童年,但是看着这些正当童年的孩子,他们不就是那时的我们吗?在时光的虹桥上,我们可以天天带着童真和童年的自己再相见。

让我们做“不愿长大的儿童”,做“捍卫童年”的教师吧。

1、宽容:生发悲悯情怀。

冰心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台湾圣严法师说:“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带有悲悯情怀的爱是大爱、博爱,爱生命中一切的因缘际会,爱一切相逢,包括苦难、失败、挫折、烦恼、失意,像德国哲学家尼采所说:“爱命运。”当你选择了自己的道路,命运就不再是束缚了,你可以通过热爱自己的命运而超越它。

教师面对学生的淘气、顽皮,要心怀大爱、懂得宽容。西方有谚语说:“年轻人犯错误,上帝都会原谅。”何况我们面对的是天真的孩子呢?当教师做到超然豁达,拥有包容之心,也就拥有了人格魅力,也就拥有了快乐的教育人生。

2、欣赏:寻觅知音情结。

卡耐基提醒人们,“要真诚地欣赏与赞美他人”。当我们听到学生们精彩独特的发言,读到他们充满个性的诗文时,应想想,自己像他们这么大时,可曾有这样出色的表现?这些极富灵气的孩子就是我们苦苦寻觅的学生中的知音,他们的出色表现,让我们获得了职业生涯中的“高峰体验”。

想起一个半命题作文,“______的欣赏对我最重要”,有不少学生写了“老师”。让我们培养出值得我们崇拜的学生,“相看两不厌”。让我们学会欣赏吧,因为“老师,您的欣赏对我很重要”。

3、敬畏:升华责任意识。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小小的世界,我们应带着惊奇与敬畏去接近他。

现在的孩子物质生活条件优越,然而和他们交谈起来却发现,有不少孩子觉得精神生活空虚无聊,“没意思”、“烦”是他们的口头禅。我们的孩子到底拥有什么样的童年?若干年后,他们的回忆里有多少笑声,有多少难忘的经历,有多少影响他们成长的人物与书籍……他们理想中的学习是什么样的?什么样的教育是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他们的一生奠基、为他们的成功人生服务的?教师应该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建构完满的“可能生活”,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为他们未来的美好生活打下坚实基础。这其实体现了教师的责任感,对学生的一生负责,对学生作为“人”的关注,对其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关注,对生命的关注。

三、与自我的相遇:发现“未知的自己”

席慕蓉有一首很有名的诗《一棵开花的树》,开头是“如何让我遇见你,在我最美丽的时刻”。想起这句诗,我总会浮想联翩。这里的“你”,许多人的理解都是指理想的爱人,可我却将其作另一种解读:如何让我遇见你,我心目中最美丽的自己?我理解的这里的“你”,指的是完美的理想状态的自我。我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与这个自我的相遇。为了这样的相遇,我义无反顾、一往无前。每个人从出生那天开始就一直走在寻找自我的路上: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向哪里去?我将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是人生永恒的命题。我将人生视为一次旅行,我不仅在乎旅行中地理距离的位移,更在乎旅行过程中心灵的迁徙,我一直期待着在人生路上与最完满的自我有一个美丽的相遇。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即人的才能的全面发挥。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体力和智力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同时,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也许所有的人都在自觉或不自觉中追求着自我实现和全面自由的发展吧。

很欣赏作家孙君飞的一篇散文《成长便是幸福》,我一遍又一遍地配乐朗读,“一个人过了18岁,成长似乎便跟年龄没有直接的关系了,因为有的人果真这样从‘长大成人’后便迅速衰老下去,而有的人却越活越年轻,到了80岁依然有一颗18岁的心。成长的过早停止无疑不是一种幸福,成长得青青葱葱、绵绵远远、美美艳艳,让人看着就觉得幸福……”在读这些句子时,我甚至泪流满面。想起许多人,他们的人生为何与众不同?正是因为他们拥有一颗不断成长着的、永远年轻的心。

每个人表面上的自己,与真实的自己是有差距的。我们现在的自己与理想中的自己是有距离的。我们不知道自己能成为什么样子,因此,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希望“成为真正的自己”,成为我们的梦想。未知的自己就是那个在远方的最美丽的自己。我们怎样才能与那个自己相遇,我们怎样做才配与那个美丽的自己相遇?这是一个问题。

1、美丽之源:成为思想者。

作为教师,我们都会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进行反思,如写教学反思、教学后记,教师间讨论教学问题及对作业和试卷进行分析,但是反思的深度和广度都明显存在着不足。

我们应做个思想者,以一种质疑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像苏格拉底那样带着“牛虻精神”,勇敢地剖析自己、批判自己、挑战自己,不仅拥有反思的勇气,更要有反思的策略,让自己的教育人生因为具有思想的深度和力度而美丽。

2、幸福之源:成为成长者。

有人做过中小学教师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占不小比例的教师感觉“没有幸福感”。其实经济收入与幸福感不成正比,幸福感要靠个人培育,其核心是追求自我成长。作家孙君飞在《成长便是幸福》一文中说,所谓成长,是朝着“大”的方向或者目标去“长”,“成长的过程便是一种幸福,是一种不受身外之物限制的幸福……唯有将幸福变成一种成长着的动词,才能够用那些美好的、粲然的、深情的形容词来形容一个人的生命和人生。”

教育是迷恋人成长的事业。我们迷恋学生的成长,其实我们更应迷恋自己的成长,永不自满,但成长并不是世俗意义上的所谓成功,我们更应在人品、学问、能力、智慧等各方面努力修行。

当教师自觉追求精神的充实和心情的愉悦、工作积极、人生态度乐观、自我效能感增强、追求心灵世界的丰富与宁静时,便能在职业生涯中找到幸福感,从而幸福地成长着,在成长中幸福着。

3、喜悦之源:成为自觉者。

我是谁?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许多人都会这样问自己。人生即修炼,我们要不断地在学习中完善自我。一个有生命自觉意识的教师必将收获生命的喜悦,获得生命成长的满足与自由。

喜悦与快乐不同。快乐是由外在事物引发的,一旦那个让你快乐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你的快乐也随之消失。而喜悦从内心深处“油然而生”,它是由内向外的绽放。所以一旦你拥有喜悦,外界是夺不走的。

如何获得喜悦?如何才能不失落真实的自我,发现最佳的自我?走向自我实现的人生,寻求自主自由的发展,建构生命整体,做觉醒的人,敏感于对生命的察觉,了解自己,开启身心的探索,活在当下。总之,要做一个具有生命自觉的人,从而拥有从容无憾的人生。

每个人终其一生所追求的,也许一直就在他的前方。

带着珍惜、感恩的心坚守职业理想,心态淡定、步履坚定地行走在“相遇”的路上,我们便会在不远的或遥远的某个地方,与理想的教育教学境界相遇,与一个渐趋完满的自我相遇!

 


图书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本图书:

  • 下一本图书: 没有了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友情链接
    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
    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 管理登录 | 
    Copyright ? 2010 十堰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湖北十堰白浪中路91号 邮编:442013 电话:0719-8305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