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十堰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 >> 教师 >> 学习资料 >> 正文
 
 

李政涛:“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讲座

作者:ZXE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945    更新时间:2014-6-18

李政涛:“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讲座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走向“智慧自觉”与“生命自觉”

    一、 走向“智慧自觉”

曾经接触过一个特级的幼儿园园长,在与她交流的时候,她并没有说她的师资多么优秀,学校建设多么完善,而首先谈及的就是,教育首先要学会爱,当你的心中有了爱的时候,你就会全心全意为别人好,去自主、自觉地帮助他人,帮助他们排除障碍、破解危机,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学会成全他人。这位特级教师的话,值得我们在座的所有老师深思,教师形象——爱!

1、过去教师的形象

形象一:美国世纪有一本小说曾经这样描述过教师“他们渐渐衰老,但是并不幸福,他们富有爱心但是自身却得不到爱,他们有需要但却得不到满足,他们永远是把生命奉献给其他母亲的孩子的教育的陌生人,随着岁月的流失,他面露倦容,对事物愈加敏锐,感情日见淡漠,他在课堂上是位独裁者,而在社区则是位隐士,一旦她们接受了作为学校女教师的角色,也就等于接受了老处女的角色,她们默默地为自己所遭受的无法言表也无法理解的痛苦和挫折寻求着答案……在美国小说中,男教师常常是伛偻着身子、骨瘦如柴、面色阴沉、疲倦;他身着褴褛的衣衫。故作优雅,过时了的服装松垮地悬挂在他营养不足的骨架上……简言之,他们在成功地作为一个教师的同时,注定不会成为一个合格的男人和女人。”在他们的眼里的女教师成了老处女,没有人喜爱她们。男老师也如此悲惨,在课堂上可能你是说一不二的人,但是你在社会中却什么都不是。这是美国人过去对教师的形象描述。

    形象二:而在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宋祖英的一首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中的描述教师:小时侯/我以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气/说上一句话也惊天动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里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小时候/我以为你很有力/你更喜欢把我们高高举起/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支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晒下的是泪滴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在我们中国孩子的眼里,老师是神秘的,特别是那眼镜后面的老师,给人一种特别神秘,神气的感觉!

很多人都把教师比作了蜡烛、为他人牺牲的“蜡烛精神”虽然崇高却未免悲壮而凄凉,似乎教师命中注定就只能在飘洒的粉笔灰中自我淹没,教师唯一的安慰,只能来自于白发苍苍之时学生戴着功勋奖章的感谢,这也成为一些教师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借口,一辈子辛辛苦苦、窝窝囊囊、逆来顺受、与世无争,还自诩为“伟大的牺牲”。然而,假如把牺牲性的行为看成是只对别人有意义而对自己毫无意义的行为,这恰恰意味着自己只不过是一件工具而不是一个显示着人的价值的人,如果一个人自身是无价值的,那么他所做的牺牲也就成为无道德价值的贡献。

教师不仅仅要成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本身还要具有创造力,通过教学滋养人的心灵。教师们你们准备给学生什么样的精神生活?应该是丰富的、博大的、自觉的、各种各样的。而准备给和能不能够给得了,可是两回事,有的老师教龄虽长,但是他的精神生活却是干瘪的、枯干的、枯竭,每一年都在消散、消耗自我的精神储备。你看看一到开会或者是有什么大型活动的时候,老师从外面走进会议室的时候,老教师一个个呆头呆脑、呆若木鸡一样地走来,心里真的很不是滋味,以前教师可能干一辈子了觉得干得没劲、干得很累。可是你现在再看这些年轻教师,原来干十年八年的时候有了这样的想法,现在干三年二年就有这样的想法了,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心灵越来越枯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学会滋养,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心灵越来越丰盈、丰厚、丰实,自问一年下来你滋养自己的心灵了吗?不要把自己当成工具,只有你滋养了自己的心灵,才能滋养学生的心灵。

2、新型期变革时代的教师形象

形象一:教师是创造孩子的精神生命的人。

2008年年初的时候,我们国家经历了雪灾。20085月的时候我们国家经历了地震,在这两件事情里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那种民族精神,大家齐心协力共度难关。父母给予我们的是生命的肉体,教师给予我们的是生命的精神。

    形象二:教师是创造自我生命价值的人,是体验教师职业的尊严和欢乐的人。

    这些通过什么去体现呢?要通过创造和智慧来体现。

    形象三:教师是修炼教育智慧的人。

3、什么是教育智慧?

观点一:三流教师用惩罚,二流教师用语言,一流教师用眼神。记得一个老师在讲公开课的时候,抛出了一个开放性问题,学生们在下面开始研究,老师在组际间巡视,觉得大家都差不多的时候,走到了讲台前,用他的眼神和大家交流,几秒钟之后大家齐刷刷地坐好了,所有听课的老师都感受到那位老师的眼神魅力。余漪老师在《岁月如歌》这本书中曾写到《用语言粘住学生》一文,我觉得也非常好,向大家推荐。什么事情并不都是独立的,能用语言粘住学生也未必就二流就不好。

    观点二:智慧与快乐——智慧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己快乐,也能给别人快乐的人。有的老师在课堂里只是秀自己,这不好。记得有一位老师看到学生都有手机,然后总是喜欢发短信,就以《短信写作》为主题上了一节课《短信生花》,这里的花是一种生命之花,这种生命之花要开放,教师开放了学生才能开放。有的老师课堂上秀自己,自己的花开放了,而学生是祖国的花骨朵,他只顾自己开放而不管学生,这是一朵花领一群花骨朵的课堂;有的老师的课堂是一个老花骨朵领着一群小花骨朵的课堂,谁也开放不起来;还有的老师,自己开放也催生学生开放,具有催生力,这样的课堂就是百花齐放的课堂,是我们大家追求的课堂。我们的课堂就如同在跳舞,我们的思维在跳舞,他不应该跳独舞,而应该是思维的集体舞。

    观点三:智慧的教师,把自己当学生,把学生当自己,把学生当学生,把自己当自己。一辈子要有学生的心态,要不断和学生共同发展。学者、专家还要向学生学,学会换位思考。教师眼里有学生立场、儿童立场(相对于教师立场、成人立场)。例如:一个中国的孩子,家长希望孩子能有文化修养、艺术气质,所以就逼迫孩子学习弹钢琴,结果孩子在学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突然一天用刀子把自己的手筋挑断了,医生在给包扎的时候问孩子:难道你不知道这有多疼吗?你怎么能这样做啊?孩子回答说:挑断手筋只是一时的疼痛,而学习弹钢琴是我一辈子的痛。这就是中国家庭的父母,总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虑孩子的事情,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而一个德国孩子刚刚上完初中,就对他的爸爸说:爸爸我不想读书了,我想当木匠。爸爸皱着眉头说:你想好了吗?我再给你三天的时间好好考虑一下,这个事情应该慎重考虑。孩子三天后和爸爸说:爸爸我还是觉得想去学习木匠,应该我喜欢。爸爸痛快地答应了他,于是到商店里给孩子买来了木匠的用具。几年后,孩子突然回来了,爸爸高兴地问:孩子,你学艺成功了吗?孩子说:爸爸,没有,我现在想读书了。这个时候孩子回来再想读书,他的目标就明确了,这时候再读书就是自主的了,最后孩子成了建筑师。可能这是个特例,但是作为教师的我们要让我们的学生走出学校后,各就各位、各得其所!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有实力也就是自己的学历,这样就更具有能力,有潜力,不断更新潜力形成定力,这也是最重要的,他是根基,有了思考和实践的历程才能拥有定力,教师不要随风摇摆、随波逐流,一辈子就做好一件大事就好,那就是教育,这就是你独具的魅力。

    观点四:教育智慧首先是发现儿童的智慧,发现他的特殊性、差异性(差异就是教学资源)和复杂性。对教育对象的天赋、心灵,一切独特的行为奥秘的独具慧眼的发现。以教案设计为例,目标依据什么?依据教材,对教材的解读与分析。依据学生,一、学生已经有了什么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思维方式、兴趣和需要......。如,现在的孩子上网和游戏已经成为了内在需要,就像有的人吸毒,他是无法改变自己的,无法戒掉的,那是因为它已经成为了内在的需要,那怎么去改掉这些不良的爱好呢?做法就是发现他们的爱好、满足他们的爱好,然后提升!记得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恶性校园枪击案件,这名韩国男生在弗吉尼亚工学院一幢宿舍楼开枪,打死2人,打伤多人。大约两个小时后,他又在工学院教学楼内开枪打死30人、打伤10多人后自杀。后来校友们在晚上开哀思会的时候,点燃了33根蜡烛,明明死了32人为什么要点燃33根蜡烛呢?是的,为死者点燃的!我们可以看到西方人那种宽容,这样的事情要是放在中国的话,肯定不会为罪人开哀思会的。而一些中小学还把当时的录像带进了课堂,大家一起讨论:新闻为什么要播?这件事情给你什么启发?为什么为凶手哀思?还有一位歌星在舞台上唱着唱着把上衣脱掉了然后扔下了台。也把这段录像拿到了中小学的课堂,大家一起讨论应不应该播放?歌星的做法对不对?播放这样的新闻对我们学生成长发展电视台承担什么责任?既然无法避免这些事情,那就让我们直接来面对,通过面对,会更加提高学生的选择、判断、辨析能力!这是成长的需要,把这种内在需要转化、提升,不再是无可救药。我们自问:我们学生的需要成长了吗?二是缺什么?我们的学生缺什么,缺习惯和思维方式。如,倾听习惯,很多孩子在课堂上能认真地倾听老师说什么,但是很少能认真地倾听同学们的发言,那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呢?策略:可以复述(复述前面的学生都说了些什么)、比较(前面几个学生所说的观点有什么差异)、表述自己不同观点(你与他们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做记录批注(把同学们和老师的意见写在书上)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学生的倾听能力自然会提高。三是困难和障碍是什么?新课有什么新的要求?你怎么解决,找出难点、障碍点,把他变成发展点。四是个体差异是什么?把学生放在心里,不是抽象地放,而是具体的放。          

观点五:教育智慧是善于开放生成的智慧。

其一,什么是开放?一是由教师向学生开放权利,(提问、质疑、评价权)向每一个学生开放,避免向少数明星学生开放!要开放的课堂。二是由唯一性向可能性选择性多样性开放。三是由书本世界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开放,体验和经验开放!有一次听幼儿园的一节课《给党过生日》,老师这一天笑容可掬地来到班级里,手里还拿着一个大蛋糕,然后就一点一点地开始上课,可是孩子们根本就不感兴趣,不一会孩子们就做什么的都有了,有的孩子死死地盯着蛋糕,有的孩子向外面张望。老师这时候怎么组织教学都无济于事,于是问孩子:你们怎么不好好听课啊?你们向外面张望什么啊?她把一个孩子叫起来,这个孩子怯生生地问:老师党怎么还不来啊?在孩子的意识里,给谁过生日,谁就应该在现场,老师根本就没有考虑孩子的认知、经验等等,所以课上的很失败。有的老师在设计教案的时候,不看前面的年级,只看目标,根本就不知道到底是几年级孩子的课,老师心里也不清楚,三年级的孩子和四年级的孩子都一样教,怎么培养孩子的质疑能力等。教育的真谛是:充分激活和调动学生的已知来吸附未知!那么有效开放,其有效的标志是什么?1、放出了学生兴趣(喜欢不)2、放出了问题(学生自己的问题)3、放出了学生差异。4、放出了学生的创造(创意)5、放出了学生的发展。

    记得一次国家级课堂教学大赛,一个省只出一个老师参加,其中一个浙江的老师在课堂上赢得了四次掌声,大家都认为这位老师应该是特等奖。而事实并不如此,而是一个课堂看似并不热闹实实在在的一节课得了特等奖,大家质疑为什么?组委会解释到:大家看这位老师的课堂,四次掌声中,有几次是给这位老师的,一次。那三次呢?给学生的。是的,看课不是看热闹,有温度无深度,用结果替代过程,有活动无学习,那不是好课,要看走出课堂和走近课堂的差异。好,是不是学生本来就好,还是教出来的好,这位老师的课堂中学生本来就好,可是教师并没有好上加好,学生的思维基本是在原地踏步。而得特等奖的老师接触的孩子却是很一般的孩子,可孩子在走出课堂的时候,孩子却都增长了新知,所以是特等奖。

    其二,开放的不同类型。广度的开放是指面上的开放,深度的开放是指思维的结果和过程的开放。开放有:假开放:大问题的设计抛给学生,但是没有中心下移、下沉,没有下放到每一个小组、学生。只是教师与个别生交流,掩盖差异。

半开放:放给全体学生了,但是没有资源的回收,只有放没有收,只是局部开放,开放导入,下面封闭,这是局部开放。白开放:有放、有收、收回的资源没有有效利用、重组,也没有反馈给学生,白白浪费了。乱开放:没有目标,只是开放,为了开放而开放。真开放:大问题设计,重心下移,有回收有反馈。

    观点六:充满教育智慧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反思的人。过去教师注重反思方法,今天教师注重反思教育教学思想。反思方法背后的思想,有方法的思想,有思想的方法,让方法活在长在思想的土壤之中!怎么反思:方式一:一是目标是否实现了,二是转化,教育理念向实践操作转化到什么程度,三是资源,哪些用了,哪些没用,用的怎么样?四是提问,不要让我们的学生小步走碎步走牵着走捆着走,而应该大步走,五是问题,症结,也就是出现的问题,六是对策,重建下一次上课对策、改进。方式二:三关式反思。一是关注了没有?(知识点)二是关怀了没有?(情感、生命)三是关联了没有?(知识的联结,外在知识与内在知识)方式三:解读文本与否——基于教师立场的解读、基于学生立场的解读。解读学生与否-读透。达到目标与否——节奏把握、后读研究、前移后读、反思性后读、实践性后读、重建性后读、写作性后读。方式四:我知道自己教什么吗?(自己)我肯定自己教对了吗?(方法适合教学内容、学生层次)我发现学生学会了吗?我明白为何教这些吗?

    观点七:教育实践智慧就是指教师对教育合理性的追求,对当下教育情景的感知、辨别与顿悟以及对教育道德品性的彰显。叶澜老师曾说一节好课要有五个“实”:一扎实(有意义:知识获新、能力提升、学生喜欢你的课);二充实(有效率);三丰实(有生成);四平实(常态课,家常课最养人,最能提高教师的素养);五真实(有缺憾的课,有发展空间的课)。一节好课是科学和艺术高度融通的课。艺术是有感情的技术,艺术也是有思想的技术,艺术是有个性的风格的技术,艺术是综合的技术。就像梅兰芳各种戏剧都了解,最后综合转化成为自己的,从一个戏子变成了大师。

二、生命自觉

我曾经教过一届学生,学习非常优秀,我以为他们毕业后一定会去做教育工作,可是没有想到,极为优秀的几位却成为了“猎头”。我非常不解,我认为那是极度的资源浪费,可是学生们却给我上了一节课。老师:你说什么是顶尖人才?顶尖人才就是那些自主、自觉的人。他们不会因为老板叫做什么而去做什么,而是主动地去想我应该做什么,主动去寻找任务,然后去自觉地完成任务。即使是老板突然下发任务,也不会措手不及,不会完成任务上交老板就完事,而是接着自觉寻找新的任务。所以我们要担任猎头!现在大学生就职很难,80年代是跑马圈地时代,圈个圈那就是你的了。90年代是拳击时代,你要和人竞争才可以。21世纪是角斗士时代,你要是学士找不到工作就要变成硕士,硕士还不行就要?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成为博士,博士还找不到工作就要成为武士,还是找不到就要成为圣斗士,还是找不到的话那只能成为烈士了。面对现代社会,我们要迎接挑战,调节态度,不比基础比发展,不比速度比态度。而我们的态度不应该逃避回避,而应该是迎接,迎接还不够,还要主动寻求甚至是创造,培育生命自觉之人!记得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一群人因为经济危机,成为了乞丐。当地政府出资进行捐助,有钱有西装还有蒲公英种子,接近百分之九十的人选择了钱,百分之十的人选择了西装,仅仅不到百分之一的人选择了蒲公英的种子。若干年之后政府进行了回访,发现:选择了钱的人还是乞丐,选择了西装的人成为了蓝领,选择了蒲公英种子的人成为了百万富翁。因为想得到钱的人只想到收获,想着不劳而获,接受着施舍。选择西服的人,想应该改变自己,所以换上西装后马上去应聘了。而选择了蒲公英种子的人想到的是机遇,只要有了机会我就一定会成功。所以我们要为自己的生命做主,做一个自觉的人。有一个香港的人,去非洲,看见那里的孩子实在是太可怜了,什么都没有,于是他和他的英国朋友装了一车的食品准备去捐助他们。到达那里以后,产生了分歧,香港的人想应该把所有的食物都发给孩子们,可是英国人说不可以那样做,要让他们感受到劳动了才可以获得,于是要求那些孩子做点事情才可以给他们食物。香港人非常不理解,觉得那是一种凌辱、是一种逼迫,不应该那样对待本来就可怜的孩子,可是英国人坚持自己的想法,于是两个人争吵起来。后来英国人说:请你坐在一边看我是怎么做的?于是他来到孩子们中间,对孩子们说:你们饿吗?我可以给你们食物,但是你要帮我把车上的东西搬下来,这样才可以得到。于是孩子欢呼雀跃地来到车前,帮助他把所有的食物搬下了车,英国人很守信用把所有的东西都给了他们,作为劳动的奖励。回到酒店,英国人对香港人说:我们不应该施舍,应该想到改变,让他们自己改变自己,我们无法改变他们的命运。当博士说到这里的时候,我也想到我的一个同学给我讲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他的姐夫是朝鲜人,他们那里是朝鲜屯,非常穷,但是国家有政策,对于少数民族有帮扶政策,每年要给最低生活费。在改革开发以后,很多的人都上韩国去打工了,可是那里的人极少有人出去打工,为什么?因为他们觉得吃穿不愁有国家扶助,所以没有必要出去打工,而是每天在屯子里打麻将。我当时听了真的是觉得不可思议。现在想想,施舍——抹煞了他们自主、自觉的生命意识。

    当有人说你还有潜力的时候,那么潜力——话外音就是你现在还不行。回到教育上,时代不要期货,要现货,社会不会等待你成长,学生也不会等待你成长,等不了!爱学生要爱自己,爱自己就要栽培自己!文化、智慧、生命自觉栽培!

 


文章录入:ZXE    责任编辑:zx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10 十堰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湖北十堰白浪中路91号 邮编:442013 电话:0719-8305201